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、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,通常在被感染的5—9天后发病,症状多较轻或无症状。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突然发热、疲乏、厌食、恶心、“三痛”(剧烈头痛、后眼窝痛、肌肉和关节痛)和“三红”(面部、颈部、胸部潮红)。大多可在1—2周内痊愈,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、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险。
登革热是全球波及范围最广的虫媒传染病,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100多个国家流行。在我国,登革热尚未形成稳定的地方性流行,以输入引发本地传播为主要特征。本地传播疫情主要发生在6月份以后,多在8—10月份达到高峰。目前我国本地传播的登革热疫情进入上升期。
主要建议
1.预防登革热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蚊子叮咬。居住在或前往有伊蚊的地区,在居室内和办公场所,使用蚊香或电蚊香液并使用纱门纱窗和蚊帐进行防蚊。前往公园、绿化带等地点,应穿长袖衣服及长裤,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。
2.居住在有伊蚊地区的居民,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定期清除家庭、单位内的各种积水,露台、坑洼、树洞、竹筒等易积水的地方需要定期疏通以及平洼填坑,并疏通沟渠、清理岸边淤泥和杂草,清除小容器垃圾等,防止蚊虫滋生。
3.从登革热流行区返回后,如果出现发热、出疹等疾病表现,就医时要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本人的旅行史。